摘要:电影圈最近有个怪现象:演技派演员拼命拍戏,票房却冷得吓人;而流量明星一登场,电影院立马人挤人。宋佳主演的《好日子》在豆瓣拿下9分,堪称神作,最终票房却只有3亿。 另一位实力派佟丽娅的新片《轻于鸿毛》惨,预测票房连2000万都不到。
宋佳演技封神,票房才3亿!沈腾露个脸,预售直接破亿? 这年头,好片没人看,流量明星才是硬道理!
电影圈最近有个怪现象:演技派演员拼命拍戏,票房却冷得吓人;而流量明星一登场,电影院立马人挤人。宋佳主演的《好日子》在豆瓣拿下9分,堪称神作,最终票房却只有3亿。 另一位实力派佟丽娅的新片《轻于鸿毛》惨,预测票房连2000万都不到。
但另一边,沈腾的《飞驰人生2》靠着一波短视频营销,狂揽33亿票房。 网友@小影直接吐槽:“宋佳演技炸裂又怎样? 影院根本不排片,粉丝想支持都找不到场次。”@票房狗也说:“沈腾就是票房保证,只要他露脸,预售立刻破亿,资本根本不在乎剧情,只认这张脸。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 数据告诉我们,年轻观众已经成为购票主力军,占比高达63%。 这部分观众选择电影时,往往是先认明星再认片子。 有没有熟悉的脸,成了他们走进电影院的关键因素。
片方面临的回本压力也是现实问题。 一部电影从上映到回本,周期大概14个月。 流量明星自带的话题度和商业价值,可以直接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收益。 他们能上热搜、能拉来品牌联名、还能直播带票,有时一条抖音视频,就能省下千万级别的宣发费。
国家电影专资办的数据显示,有顶流明星参与的影片,首周排片率平均比同档期其他电影高出42%。 排片多意味着曝光率高,票房基础自然更好。 这也是为什么投资方更愿意砸钱请流量明星,而不是冒险去拍一部没有明星加持的高质量电影。
不过过度依赖明星也有风险。 一旦剧本太弱或口碑崩坏,观众会毫不犹豫地给出差评。 这几年,不少大制作电影因为故事不行,哪怕请来再多明星,最后还是票房扑街,口碑翻车。
怎么平衡明星和内容? 《流浪地球2》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这片子用了吴京这张流量牌,但同时把硬核科幻内容做到极致。 最终票房突破40亿,口碑也爆了。明星成了流量的入口,内容才是留住观众的核心。
短视频平台正在彻底改变电影宣发的玩法。 《飞驰人生2》在抖音上做了大量二创内容,各种搞笑片段、幕后花絮疯狂传播,直接带动了观影热潮。 没有短视频助推,票房数字恐怕会大打折扣。
流量明星背后的商业链条也越来越成熟。 从品牌代言、联名产品到直播卖票,明星的影响力被不断变现。 一部电影还没上映,光靠明星的广告和带货收入,有时就能覆盖大部分成本。
但内容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 很多电影项目为了快速回收成本,选择轻剧本、重明星的操作模式。 结果就是上映后评分一路下跌,观众抱怨“浪费钱、浪费时间”。
影院排片部门的日子也不好过。 他们不得不向市场妥协,多排流量明星的片子,因为上座率有保障。 而像宋佳这类演技派演员的作品,虽然口碑好,但排片率低,最终票房自然很难上去。
现在的观众越来越习惯通过手机购票,而购票APP首页推荐的,几乎都是明星云集的商业大片。独立制作或文艺片即使评分再高,也很难进入主流观众的视线。
流量明星本身也在寻求转型。 不少人开始接拍更有深度的角色,试图平衡商业价值和艺术成就。 但市场是否买单,还得看观众是否愿意为此走进电影院。
电影行业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强的越来越强,弱的越来越弱。 流量明星加持的电影,轻松拿到高排片、高票房;而缺乏明星的小成本佳作,哪怕口碑逆天,也往往难逃票房失败的命运。
真实的数据和市场反馈表明,流量明星确实能在短期内拉动票房,但想要持续成功,最终还是得靠过硬的内容。 两者结合,才是票房和口碑双赢的唯一路径。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