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0 万剧本引爆好莱坞!喜剧咖跨界拍出恐怖史诗

猫眼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16:27 1

摘要:2023年1月23日早上8点,当扎克·克雷格通过Embershot软件按下发送键时,恐怕没料到接下来24小时会彻底搅动好莱坞的神经。

2023年1月23日早上8点,当扎克·克雷格通过Embershot软件按下发送键时,恐怕没料到接下来24小时会彻底搅动好莱坞的神经。

他的原创剧本《凶器》像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炸弹,不到90分钟,华纳兄弟CEO的电话就打到了他手机上。

Netflix、环球、新线影业等巨头相继入局,这场竞标战最终以新线影业3800万美元的一揽子方案落幕。

这钱可不是单纯买剧本,而是包含制作、薪酬的全套预算,单是克雷格个人的预付金就高达1000万。

说实话,这数字放今天都让人咋舌。

要知道,90年代好莱坞疯抢原创剧本的傻钱时代,《本能》剧本也就卖了300万。

而《凶器》的交易,直接让业内惊呼:原创剧本的春天,真的回来了?

谁能想到,拍出《凶器》的导演克雷格,早年竟是喜剧团体TheWhitestKidsU'Know的核心成员?

2022年,他用450万美元成本拍出《野蛮人》,全球狂揽4500万票房。

《野蛮人》里,他把喜剧的误导-反转套路玩到恐怖片中,前一秒还在悬疑,下一秒突然插入黑色幽默,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叙事,让好莱坞看到了新可能。

搞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好莱坞被高预算IP电影捆住了手脚,续集、翻拍扎堆,原创成了稀缺品。

克雷格的出现,像给行业打了针兴奋剂。

《凶器》的剧本定位是恐怖史诗,灵感来自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木兰花》,玩的是多线叙事和宏大格局,这种高概念原创,恰恰是巨头们急需的破局点。

新线影业赢了,可有人却输得惨烈。

乔丹·皮尔和他的猴爪制片公司联手环球影业参与竞标,最终却铩羽而归。

关于失败原因,圈内传着两种说法:一是报价比新线少了700万;二是皮尔被暗示只要匹配报价就能拿下,但他主动放弃了。

皮尔随后解雇了合作多年的经纪人,因为这位经纪人同时也是克雷格的经纪人。

经纪人本该为客户争取利益,但当两个客户成了竞标对手,矛盾就暴露了。

皮尔的愤怒不难理解:自己的经纪人居然在帮竞争对手抬价?

这场风波后,好莱坞经纪圈开始重新审视利益冲突问题,也算《凶器》引发的连锁反应之一。

电影本身才是重头戏。

《凶器》讲了个诡异故事,宾夕法尼亚小镇17名小学生半夜消失,只有一个叫亚历克斯的孩子正常上学。

影片被切成六个章节,每个章节聚焦一个角色,女教师、悲痛父亲、警察……

叙事像玩时空拼图,同一个事件从不同视角反复回溯。

比如校长在加油站的暴力行为,前半段看得人一头雾水,直到校长的章节才揭晓原因。

这种类似《罗生门》的多视角叙事,可不是为了炫技。

克雷格想让观众体验迷失感,你不仅猜不到情节,甚至搞不清自己在看什么类型的电影。

前半段像社会悬疑,后半段突然切入超自然元素,女巫格拉迪斯的设定更是颠覆传统。

她不是万能的邪恶存在,反而像个依赖孩童生命力的虚弱寄生者,这种脆弱的恐怖,倒让人想起香港恐怖片里对衰老的隐喻。

《凶器》最妙的地方,是把超自然故事当成了社会镜子。

片中反复出现的数字2:17,明着是孩子失踪的时间,暗里却指向2022年美国众议院通过《攻击性武器禁令》的217票。

法案最后在参议院搁浅,就像电影里小镇的麻木一样,成了对美国枪支政治的隐喻。

更有意思的是女巫和家庭的关系,她渗透进亚历克斯的家庭,让父母变成傀儡,孩子被迫早熟,这简直是成瘾家庭的缩影。

克雷格自己就曾是酒精依赖者,他把个人经历融进电影:片尾出现的十二步康复计划符号,不是随便加的。

说实话,当恐怖元素和现实问题勾连起来,吓人的就不只是银幕上的怪物,更是现实里那些看不见的凶器。

当然,《凶器》不是完美无缺。

有人觉得,前半段用多视角构建的复杂社会谜团,最后归咎于女巫吸血的简单设定,有点雷声大雨点小。

尤其是警察和瘾君子的章节,感觉像是为了推进剧情硬加的,没把主题挖得更深。

克雷格擅长制造卧槽时刻,视觉冲击够强,但叙事连贯性确实差了点意思。

可换个角度想,这种不完美或许正是它的独特之处。

在IP泛滥的好莱坞,敢用原创剧本玩这么大的叙事实验,本身就值得肯定。

就像片中孩子们最后反杀女巫一样,《凶器》用3800万的交易价,给了原创内容一次反杀IP的机会。

当行业被续集和翻拍困得喘不过气时,总需要一把像《凶器》这样的刀,劈开僵局,让新鲜空气流进来。

如此看来,《凶器》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部电影本身。

它像个信号,提醒着好莱坞:观众需要的不是重复的安全牌,而是能刺痛现实、颠覆想象的真凶器。

至于这把刀能不能划破行业的沉疴,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了。

来源:梦回重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