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戏台》刚拍的时候就有不少人不看好,担心他没有粉丝基础,担心他的作品不符合时代主流。
文丨人参
前有王心凌粉丝撕碎芒果“祭天剧本”,后有陈佩斯告诉大家,艺术始终是艺术。
他的《戏台》刚拍的时候就有不少人不看好,担心他没有粉丝基础,担心他的作品不符合时代主流。
上线以后,《戏台》预售票房仅14万出头,排片更是少得可怜,简直像被关进了小黑屋。
可谁能想到,点映开启后,《戏台》就像打开了加速器,八天预售票卖出4380万 ,上座率从15%一路狂飙至72%!
猫眼专业版更是预测其总票房能达3.65亿!陈佩斯的《戏台》逆袭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01从无人问津到口碑逆袭现在的电影市场越来越“卷”,不少大导演都没办法保证票房,在开拍之前会想办法塞几个流量明星,用他们的粉丝给电影托个底。
甚至在宣传的时候还会通过破多少亿让明星给出“晒腹肌”“游泳”“变装”等福利。
这次陈佩斯的电影《戏台》开拍之前,就没有用任何流量明星,刚上映更是直接进了小黑屋。
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讨论度最高的都是这个“老头”到底会拍出来什么,大量视频和评论都在感慨《戏台》开局的艰难,还有的嘲讽《戏台》就是一部烂片。
在预售阶段,《戏台》只拿到了收获14万出头的票房,排片率低至1.2%,场次还大多安排在午夜。
要说除了陈佩斯,最担心《戏台》的还得是朱时茂,他当时隔几分钟就打开手机看一下《戏台的消息》。
这俩人算是之前的黄金搭档了,算是不少中老年人心里的“凤凰传奇”,朱时茂从知道老搭档要拍电影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着急。
但陈佩斯是个犟脾气,就一定要拍,不仅拍了,还抵押了房产。
活到这把岁数,他不选择“体面变老”,反而咬着牙去拼,拼成了大概就是晚年收官之作,拼不成那一生的口碑都毁了不说,还会赔光家底。
接受采访的时候,朱时茂甚至都不敢说出“赔了”两个字,最后还是陈佩斯自己说出来的。
当时,眼圈红的不止是陈佩斯,还有不少现场的观众。
从朱时茂的反应也能看出来,《戏台》最开始的起步有多难。
其实,从电影行业发展角度来看,在流量和话题主导的当下,许多影片过度依赖营销,不由得忽略了内容本身。
《戏台》却反其道而行之,它没靠流量明星和大肆炒作,而把艺术的内核融进去了,里面的演员各个都是打磨过演技的好演员。
陈佩斯这次用人用心也是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告诉大家观众不会一直为流量买单,想要让电影回归艺术本质,还得去在内容上花心思。
最开始很多人都觉得陈佩斯这个电影肯定扑了,但事实证明后面还有反转。
《戏台》北京首映礼的现场气氛就热烈非凡,蔡明、潘长江、朱时茂等一众喜剧大咖纷纷现身给陈佩斯站台助威。
这些老朋友的力挺也给这部电影的口碑发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力效果,也让不少路人驻足。
潘长江在现场情绪高涨,直说:
“陈佩斯一出手就是王炸!这戏包袱密得让人来不及喘气,只有他能把戏曲的魂和喜剧的壳绑得这么结实!”
他还不遗余力地拜托影院经理,希望能多给《戏台》排片,好让更多观众看到这部作品。
蔡明也给大家讲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和陈佩斯认识,要不是因为陈佩斯的鼓励,她都不能迈进喜剧这个门坎。
要是说最让人感动的还得是陈佩斯的老朋友,这次也应该是朱时茂和陈佩斯认识这么多年,第一次为陈佩斯哭。
毕竟,他在这个老朋友32年没有拍过任何电影,没有出现在大众面前,没有去抢流量,这一次的《戏台》可是老朋友几十年的心血,能不感动么?
这些个同行个个鼓着劲儿卖力给陈佩斯站台,生怕大家不知道陈佩斯到底有多优秀,有多好。
不少观众也是被这些人的情谊所感动,在选择看电影的时候抱着尝试的心态选了陈佩斯的《戏台》。
如果说最开始《戏台》无人问津,那后来,在第一批观众走进影院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开始慢慢的改变。
大家口口相传,甚至还有的人觉得看一遍看不够,有了“二刷三刷”的现象。
影片的上座率直接飙到72%,排片儿也跟着往上涨,再也没有人敢说陈佩斯拍的电影无人问津了。
陈佩斯能沉寂几十年再次杀出来,这说明大家对没有名气的个人创作者来说并不是一点儿机会都不给。
站在很多小创作者的视角来看,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只要专心致志的去打磨作品的内容就行。
哪怕他们没有宣传资源,还有明星效应,只要自己能沉下心来保证作品质量,关注现实生活,挖掘人性,就一定会有观众愿意来买单。
毕竟,好饭不怕晚。
《戏台》的成功源于陈佩斯对内容的要求几乎“变态”的高。
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拒绝任何形式的妥协,不管是剧本打磨还是现场拍摄,几乎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更是要求演员吃透角色,写角色小传,详细到人物的出身,性格转折,还有收尾,哪怕是龙套演员,他都陪着大家一起磨。
为了能够保证作品的艺术内核,陈佩斯一大把年纪甚至把自家的房产都抵押了,就是为了填补资金缺口。
他不需要任何资本方为了追求流量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改戏的要求。
这种对于创作的尊重和敬畏才让《戏台》经得起大家品味。
另外,和陈佩斯作品相似的还有贾玲的《你好,李焕英》。
但是很多人都是不看好一个喜剧演员出来拍电影,在贾玲的电影主题公布之后,还有不少人说她是在卖情怀。
但事实上贾玲把自己的个人经历变成了创作素材,这种平凡人的普通经历才是最能够引起大众共情的。
她没有在作品里面刻意拔高亲情的伟大性,而是从日常生活细节来引导大家沉浸在作品里。
就像是母亲缝补衣服,母女俩挤在小床上聊天,为了让母亲开心去做的一件又一件的“傻事”,这些是很多观众心里的意难平,也是最容易触动观众心弦的“点”。
而且从行业生态的角度来看,这两部作品的成功直接打破了高投入等于高回报的认知。
当下影视行业存在大批量的跟风创作的情况,比如看到仙侠类的题材火了,便扎堆去拍摄,只求数量不看质量,甚至有的剧本没打磨成熟就开机。
就连刘涛上综艺节目的时候都说过,并不是这些老戏骨不想拍,而是很少有好剧本,很少有接了就能去拍的剧本。
来源:GONGSAM零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