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隔28年,陈佩斯以导演兼主演身份重回大银幕的《戏台》,终于掀开帷幕。影片主要讲述了民国乱世的一个小小戏班,化身为一面精妙的棱镜——军阀如走马灯般轮转,后台里惊慌欲逃的戏子与前台倔强坚持演出的艺人,在权力碾压下演绎着何为"戏比天大";陈佩斯饰演的侯班主游刃于各
时隔28年,陈佩斯以导演兼主演身份重回大银幕的《戏台》,终于掀开帷幕。影片主要讲述了民国乱世的一个小小戏班,化身为一面精妙的棱镜——军阀如走马灯般轮转,后台里惊慌欲逃的戏子与前台倔强坚持演出的艺人,在权力碾压下演绎着何为"戏比天大";陈佩斯饰演的侯班主游刃于各方势力的拉扯间,最终在枪炮声中完成一幕惊心动魄的"堂会"表演。《戏台》不仅是一场光影戏,更是一阕回荡着陈佩斯28年执着戏剧信仰的回响。
自1990年代告别春晚舞台,陈佩斯便隐身于一方小剧场之中。《阳台》、《托儿》等多部原创话剧成为他一凿一锤坚持锻造出的舞台丰碑。电影《戏台》正是他舞台经典的一次"转场",但坚持的内核从未改变。他借侯班主之口道出的那句隐忍而坚定的话语:"京剧演员是跪着讨饭的体面人",背后饱含了一个艺术家对文化尊严的守望。
《戏台》最大的奇观在于传统美学的惊艳转生。京剧武生一招一式划破胶片光影,银幕竟似一张铺展的大宣纸,任由戏曲神韵泼墨渲染。其闪光点不止于美,影片以戏台作为权力博弈的微缩沙盘,讽刺利刃穿透层层虚伪外衣——是军阀视戏班如玩物可任意践踏的傲慢?还是权贵以"捧戏"粉饰太平的真实面孔?陈佩斯导演对文化受难者的深切悲悯与对权力滥用的锐利审视,令人拍案也引人深省。
作为舞台剧转型之作,《戏台》成本控制在5000万上下,在当下市场已属精打细算。然而传统京剧题材的冷门性无疑也是其商业征途的一道门槛。好在"陈佩斯"三字的金字招牌自携光环,结合题材厚重而独特的文化质感,保守估计1.5亿元应为回本基石。若宣发力度得当、口碑积累充分,此片具备冲击3亿甚至更高票房的潜力。影片的文化深度与陈佩斯个人的声望与话题度,有望点燃暑期档市场的一把别样之火。
谈及《戏台》,陈佩斯的老友圈无不感慨良深。当年合作《主角与配角》的朱时茂直言"让久违的戏曲之美重返大众视野,老陈做的是功德事";曾多次合作的杨立新更精辟点出其本质:"佩斯骨子里还是那个为舞台痴狂的老派艺人"。正如编剧毓钺的评价,影片是"喜剧外壳下深藏文人的铁骨"。
当硝烟散去,戏台上锣鼓依然铿锵,文化尊严从不在跪拜中生成。《戏台》的价值,或许远不止于冷冰冰的票房数字——当陈佩斯带领角色们在银幕上重新树立一尊名为"风骨"的界碑,这本身就是艺术对商业化洪流的一次有力回应。在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请记得总有这么一方戏台,倔强地为文明的尊严保留发声的位置。
来源:小梁讲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