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佩斯的新片《戏台》上映后,迅速成为讨论热点。这部电影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把镜头对准了一个民国时期的小戏班,以及他们与一个粗暴军阀的冲突。故事的核心很简单:军阀洪大帅(姜武饰)喜欢戏班演的《霸王别姬》,但他不喜欢悲剧结局,硬要班主陈佩斯把项羽改成不过江,活下
陈佩斯的新片《戏台》上映后,迅速成为讨论热点。这部电影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把镜头对准了一个民国时期的小戏班,以及他们与一个粗暴军阀的冲突。故事的核心很简单:军阀洪大帅(姜武饰)喜欢戏班演的《霸王别姬》,但他不喜欢悲剧结局,硬要班主陈佩斯把项羽改成不过江,活下来。这个要求,揭开了权力与艺术、强权与小人物生存之间那张既荒诞又残酷的网。
影片开场,戏班的生活并不富裕,但还算平静。演员们排练、演出,为生计奔波。陈佩斯饰演的班主,沉稳、世故,带着几分无奈。他既要照顾班里的老少,又要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麻烦。这种状态,在乱世背景下,是许多底层艺人的真实写照。直到洪大帅的到来,一切都被打破了。
洪大帅的出场自带压迫感。他不是以欣赏艺术的心态来看戏,而是以一种占有者和裁决者的姿态。他坐在最好的位置,时不时打断演出,提出自己的“高见”。他坚持要改《霸王别姬》的结局,理由是他觉得项羽死了太悲观,他要的是喜庆,要让戏台上下都“高兴”。这个理由看似荒唐,实则暴露了洪大帅内心的无知和自私。他根本不懂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悲剧的美感,他只是想按照自己的喜好,把世界变成一个符合他口味的游乐场。这里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洪大帅要求“不过江”,是因为他觉得江水太冷,项羽应该找个暖和的地方。这种脱离历史、脱离逻辑的胡乱指挥,正是对强权无知本质的精准描摹。
面对洪大帅的无理要求,戏班内部产生了分歧。老艺人坚持艺术不能随意更改,这是对传统的尊重;年轻一些的,比如演虞姬的演员,则更担心生计,倾向于妥协。
班主陈佩斯则处于中间,他明白硬碰硬没有好果子吃,但又不能完全放弃艺术底线。这种内部的矛盾和挣扎,也反映了在强权面前,小人物常常陷入的两难境地。他们不是没有原则,而是生存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做出妥协。
陈佩斯饰演的班主,是影片中最复杂也最值得玩味的人物。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没有反抗强权的勇气,更多的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智慧。他一方面安抚大帅,答应考虑改戏;另一方面,又私下里和演员们商量,试图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他甚至试图用一些小聪明,比如让演员在演出时“巧妙”地保留原版结局,试图在大帅的“不过江”和传统的“自刎”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做法,在观众看来或许有些投机,但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却又是可以理解的。班主不是没有骨气,而是他更清楚,在绝对的权力面前,硬碰硬的结果往往是玉石俱焚。
洪大帅的形象塑造得相当成功。姜武的表演,既有军阀的跋扈和蛮横,又有一丝小人物的怯懦和愚蠢。他喜欢戏,但只是喜欢热闹和附庸风雅;他有权有势,但面对真正的艺术时,却显得像个门外汉。他身边的副官,更是个典型的马屁精,一味迎合大帅,加剧了这场闹剧。副官在洪大帅面前,极尽谄媚之能事,不断附和大帅的“改戏”决定,甚至提出要给戏班加薪,让演员们“好好表现”。这些情节,不仅增加了喜剧效果,也进一步讽刺了权力体系中的奴性文化。在强权面前,有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不惜放弃原则,甚至主动去推动那些荒唐的事情。
影片中的“戏台”,既是物理空间,也是象征空间。它是艺术表演的场所,也是权力展示的舞台。在戏台上,演员们扮演着各种角色,唱念做打,演绎着悲欢离合。但在戏台之外,他们却是被命运摆弄的小人物。洪大帅的出现,让戏台变成了权力游戏的场域。他可以随意决定戏的内容,甚至决定演员的命运。这种对比,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艺术在强权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电影中还有几个小人物值得注意。比如,戏班里那个负责道具的老头,他沉默寡言,但内心有自己的坚持。在班主和演员们讨论是否改戏时,他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听着,偶尔说一两句无关痛痒的话。但在最后演出时,他却偷偷在项羽的“乌骓马”道具上做了手脚,让“不过江”的戏码无法顺利进行。这个细节,虽然微小,却展现了底层人物在强权面前的另一种反抗方式——不声张,不激烈,但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内心的那点坚持。还有那个负责给演员们做饭的大妈,她虽然不直接参与戏班的决策,但她的言行也反映了底层民众对生活的态度。她关心演员们的饮食,也关心他们的安全,在她看来,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戏台》的讽刺是直接的,但表达方式是喜剧的。陈佩斯用他熟悉的荒诞喜剧手法,让这些严肃的主题变得不那么沉重,但笑过之后,味儿却越来越浓。影片中有许多令人捧腹的桥段,比如洪大帅为了“不过江”,让士兵们抬来一整条船,放在戏台上,结果船太大,根本转不了弯;还有演员们排练“不过江”的戏时,项羽的扮演者一脸茫然,不知道该怎么演,只能尴尬地站在台上,不知所措。这些情节,看似滑稽,实则讽刺了权力者的无知和荒唐。他们用权力干涉艺术,不是为了艺术本身,而是为了满足自己扭曲的私欲和虚荣心。
影片的高潮,是戏班最终决定在洪大帅面前演出原版的《霸王别姬》。班主陈佩斯在演出前,对演员们说了一番话,大意是:“我们演的是戏,但也是我们的命。我们不能再让大帅改了,我们得演我们自己的戏。”这句话,既是给演员们的鼓励,也是对洪大帅的一种无声的反抗。演出过程中,洪大帅果然大发雷霆,但他最终没有当场发作,而是选择了离开。这个结局,虽然没有彻底打败洪大帅,但至少让戏班保住了自己的艺术尊严。班主和演员们,用他们的坚持,在强权面前,为自己赢得了一线生机。
《戏台》这部电影,虽然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主题,却具有普遍意义。它探讨了权力与艺术的关系,探讨了强权对小人物生存的影响,也探讨了在困境中,人们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底线。这些问题,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电影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它通过陈佩斯式的荒诞喜剧,引发观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影片的结尾,戏班重新上路,继续他们的演出。他们依然贫穷,依然面临各种困难,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在戏台上,他们演绎着别人的悲欢离合;在戏台之外,他们也在演绎着自己的命运。这种命运的交织,让人感到一种复杂的情感——既同情他们的遭遇,又敬佩他们的坚持。
总的来说,《戏台》是一部有锐度的作品。它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也没有放弃对艺术尊严的探讨。陈佩斯用他的方式,在戏台上演了一场关于权力、艺术和人性的黑色幽默,值得一看。看完会觉得,有些泡沫,就该用喜剧的针尖去戳破。影片中对强权的讽刺,对艺术尊严的维护,以及对小人物生存状态的刻画,都让人印象深刻。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最荒诞、最无奈的境遇中,依然有人选择坚守,这种坚守,本身就是一种希望。这部电影,不仅是对那个特定时代的反思,也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警醒。权力需要监督,艺术需要尊重,小人物的命运,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关怀。这才是《戏台》这部电影,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来源:磊磊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