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信吗?一部由丁海峰、王李丹妮、杜玉明等一众熟脸演员主演的院线电影,上映整整一个月,票房竟然一分没进——0元人民币! 而就在它同一天上映的,是一部连名字都透着“冷门”的儿童戏曲片《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结果人家好歹还收了1.6万。
你敢信吗?一部由丁海峰、王李丹妮、杜玉明等一众熟脸演员主演的院线电影,上映整整一个月,票房竟然一分没进——0元人民币! 而就在它同一天上映的,是一部连名字都透着“冷门”的儿童戏曲片《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结果人家好歹还收了1.6万。
更扎心的是,就在同一时期,饺子导演的《哪吒2》在国内狂揽154亿票房,片方净赚超50亿。一边是“封神”级别的商业奇迹,一边是“查无此片”的市场沉默。同样是电影,差距咋就这么大呢?今天咱们不喷演技、不骂导演,就想聊聊:为什么有的电影万人空巷,有的却连观众的影子都没见着?
先说说这部“零票房”的《疯狂的酒局》。光看演员表,确实挺唬人:丁海峰演过《人民的名义》里的公安厅长,杜玉明是张艺谋御用反派,王李丹妮也是频频露脸的大银幕常客。题材更是观众最爱的“喜剧”,按理说不该扑得这么彻底。
但现实很打脸。观众不是傻子,他们只为你讲的好故事买单。 就像当年《上海堡垒》请来鹿晗+舒淇,投资3.6亿,结果剧情稀碎、特效拉胯,最终票房不到1.2亿,口碑直接崩盘。再比如《李茂换太子》,靠沈腾光环加持,前期票房不错,可一旦内容撑不住热度,后劲立刻断崖式下滑。
所以你看,再大的牌面,也架不住故事空洞、宣发无力、定位模糊。 观众走进影院,买的是情绪价值,不是演员合影。现在谁还指望靠几张老脸撑起一部电影?那不是拍电影,那是“集邮式选角”,看着热闹,实则没啥卵用。真正让观众买账的,是你有没有把心掏出来讲故事——不然,哪怕请来半个娱乐圈,也只能换来一场“集体翻车”。
反观那部票房1.6万的《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虽然类型小众、演员无名,但它至少做对了一件事:知道自己是谁,为谁而拍。 它主打低龄儿童市场,走传统戏曲路线,哪怕形式老旧,但诚意可见。有家长看完留言:“孩子看得津津有味,还学唱了里面的曲子。”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的《百鸟朝凤》,同样小众,同样面临排片困境,但靠着一句“用生命吹奏唢呐”的信念感,感动无数观众,最终逆袭破亿。有时候,一部电影不怕小,就怕没有灵魂。
相比之下,《疯狂的酒局》更像是“缝合怪”:想蹭喜剧热度,又缺乏笑点设计;想打情怀牌,剧情却老套狗血;宣发几乎为零,连个像样的预告片都难找。你说观众凭什么进去看你?难道是为了听主角在酒桌上尬聊职场潜规则?这年头,连短视频都能整出十个爆梗了,你一个电影还在玩“我喝多了我就敢说真话”这种二十年前的老梗,不是自找没票房嘛!
现在不少影视公司还在玩老把戏:找个热门题材,拼几个有名气的演员,再搞点短视频营销,就觉得稳了。可事实证明,这套玩法已经失效了。
网友辣评很真实:“现在看电影跟开盲盒一样,大制作可能烂成筛子,小成本也可能惊艳全场。”还有人说:“《哪吒2》能爆,是因为前作积攒了口碑;《疯狂的酒局》扑街,是因为从立项就没想着好好讲故事。”
观众的眼睛越来越亮,耳朵却越来越挑。 你敷衍他们,市场就会狠狠回敬你。别总以为塞点明星、炒点话题就能收割韭菜,现在的观众早就进化成“反套路战士”了。你越是想用套路糊弄人,人家越是要用脚投票把你踢出局。
更别说现在流媒体这么发达,一部片子值不值得看,三分钟预告+豆瓣短评+抖音拆解,基本就能判死刑。如果你的作品既没记忆点、也没共情力,甚至连基本节奏都把控不住,那别说0元票房了,能进电影院排片系统都是奇迹。
从《哪吒2》的50亿盈利,到《疯狂的酒局》的0元收入,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成功的背后是匠心沉淀,失败的背后是投机取巧。
我们怀念小时候坐在电影院里,被一个故事深深打动的感觉。那种震撼,不是靠明星堆出来的,也不是靠炒作炒出来的,而是源自创作者对作品的敬畏与热爱。一部好电影,可以让人笑出眼泪,也可以让人沉默良久——但它一定不能让人看完只想问一句:“就这?”
希望未来的中国电影,少一些“酒局”,多一些“哪吒”。
毕竟,观众愿意花钱买的,从来都不是电影票,而是一场值得的记忆。
来源:影视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