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喜剧电影为什么不好笑了?

猫眼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20:10 1

摘要:如同国外颁奖典礼,只要登台就得发表俩句政治感言,其实这根本不是你的分内之事,你完全不清楚真正的社会。

脱口秀跟喜剧电影一个毛病,真正好笑的并不多。

大都是主义和立场先行,唯独没了故事,不像电影,也不像脱口秀,俨然意见领袖。

好像上了台就必须整点观点,说点事件,爆些金句,代表群体。

如同国外颁奖典礼,只要登台就得发表俩句政治感言,其实这根本不是你的分内之事,你完全不清楚真正的社会。

大部分人大专都没毕业,肚里能有多少墨水,网上摘抄几句,看几个科普,就以为了解社会各阶层,然后就夜郎自大了。

如某脱口秀演员吐槽空姐上班不要穿高跟鞋和短裙,应该穿衣自由,乍听像那么回事,可细品就是在摧毁空姐这个行业。

一旦空乘不再要求高端形象,随后薪资大幅降低,门槛降低,与地面的普通服务员没什么两样,可替代性变强,空乘便名存实亡,毕竟资本不跟你讲道德,资本只看利益,这样的改变反而利于他们,不利于空乘。

正因为这种只讲权利,不讲责任的脱口秀演员特别多,所以脱口秀也乱成一团了。

今年的两档脱口秀节目,《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一档的冠军是何广智,一档是翟佳宁。

他们都没有打拳,他们都挺好笑,而打拳的都被淘汰了,有了一时的流量,却没了笑果,公式做题是快,可公式相声不能让人笑。

我想听个段子,你非要说xx羞耻,我想看个笑话,你就要撕裂社会,我想放松身心,你整的大家都焦虑,以笑为本的初心丢了,自然就被抛弃了。

喜剧电影的走向跟脱口秀大差不差。

喜剧有九种类型,阴郁喜剧、社会喜剧、即兴喜剧、幽默喜剧、欢乐喜剧、正喜剧、荒诞喜剧、轻喜剧与闹剧。

以前百花齐放的时候,各类型喜剧都有,如黄建新的城市三部曲,《背靠背,脸对脸》《站直啰,别趴下》《红灯停,绿灯行》。

还有歌颂喜剧,讽刺喜剧,如《瞧这一家子》《三毛从军记》,冯小刚的黑色幽默,《大腕》《甲方乙方》,徐峥的《人在囧途》《泰囧》,沈腾的《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等。

这一时期,喜剧还是以让人笑为主,没有刻意追捧什么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他们很明白,喜剧的前提是让人笑,然后再加入尘世笑谈的悲,而不是生硬的煽情。

本来大好的势头,《你好,李焕英》出现后一切都变了,大部分喜剧都成了喜头悲尾,可煽情也煽不好。

最后都是尴尬的说教,自以为是的感动,如同春晚一样,强行包饺砸,观众去影院不是来上课的,而是求放松的。

不懂的这一点,那就不叫正儿八经的喜剧,那是喜剧+,如《哥,你好》《人生路不熟》,套着喜剧的皮说教煽情,结果成了四不像。

观众嫌弃喜头悲尾,《年会不能停》应运而生,一众牛马喜剧电影如雨后春笋。

一开始还挺好,可一旦蓝海变红海,味儿就变了,《年会不能停》虽然主题是为打工人发声,但整体还是从头笑到尾,即便不关注牛马部分也算一部合格的喜剧。

哪怕结尾机械降神,但因为前边都是以滑稽的方式处理,如大鹏本意是为记住员工名字却阴差阳错的被传承“裁员”广进,所以当最后所有矛盾都解决的那一刻,不会觉的违和。

但后来者却会错了意,本末倒置。

《胜券在握》《逆行人生》,故事不再是喜剧,成了歌颂苦难,肯定不会好笑。

一个是只要不放弃,成功就在眼前,另一个是只要肯吃苦就能拥有快乐人生,喜剧反而成了“骗”票房的边角料。

内容不是打鸡血就是打老板,然后就赢了,逻辑上根本说不通,全靠喊口号留住观众,全然忘了喜剧才是载体,牛马锦上添花。

与之相应的是《好东西》,碰瓷式搞笑,只有我能冒犯式喜剧。

利用身份标签把人硬生生的分成不同的人,撕裂社会,放一些抽象的观点,借用道德优越,整性别笑话。

《好东西》不是先驱者,但7.21亿的票房算是吸干了打拳红利,再依赖此路径者,不是断胳膊缺腿就是扑的悄无声息。

《无名之辈2》映前拳术非凡,上映正片与宣发不符,扑街,《轻于鸿毛》拙劣模仿《好东西》,扑街,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观众总有明白的一天,一旦反应过来,这招就不好使了。

目前市场上的喜剧就这三种,喜头悲尾、牛马喜剧、打拳喜剧。

打拳不能一招鲜吃遍天,前两个逐渐忘本,不纯粹了,喜剧部分则是拼命抖包袱,想段子,都是笨办法。

没有了喜剧结构,荒诞性和想象力,电影不是电影,要么是脱口秀电影,要么是短视频电影,可不就尴尬到抠脚了。

来源:闲人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