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牌热剧人气依旧,登场新秀实力不俗,既捧出了像欧文·库珀这样的史上最年轻艾美奖男演员得主,也有像《片厂风云》这种刚刚推出第一季就刷新艾美奖获奖历史的新剧。这种神仙打架的时刻,没有比剧迷们更为兴奋的了。
近日,看点颇多的第77届艾美奖落下帷幕。
老牌热剧人气依旧,登场新秀实力不俗,既捧出了像欧文·库珀这样的史上最年轻艾美奖男演员得主,也有像《片厂风云》这种刚刚推出第一季就刷新艾美奖获奖历史的新剧。这种神仙打架的时刻,没有比剧迷们更为兴奋的了。
在经过疯狂的补剧之后,《影视独舌》从提名的喜剧中筛选出5部作品,梳理了它们各自的看点,也希望能给国内喜剧行业的创作者提供一份参考。
《片厂风云》:拿影视行当开刀
毋庸置疑,《片厂风云》是本届艾美奖的头号赢家,席卷了13座奖杯,目前豆瓣评分稳定在8.8分。
与其他剧都是多季续订不同,《片厂风云》是纯纯的新面孔。
这部剧讲述了老牌制片厂大陆影业更换了制片负责人,苦熬多年的马特·雷克(塞斯·罗根 饰)走马上任,一方面他有着个人对艺术片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又面临公司在盈利方面的硬性要求,在夹缝中,他艰难维持着平衡。
在这部剧里,那些电影行业里的资深人士,一个个手忙脚乱,错漏百出。很多观众都会感慨,这个世界真的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为了增加趣味性,观众还能看到不少好莱坞大咖来出演自己,像第一集就有顶流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华尔街之狼》《雨果》《无间行者》)、女神级演员理查兹·塞隆(《女魔头》《疯狂的麦克斯4》)等人露面。
从题材上看,《片厂风云》是小众的,形形色色的行业黑话,无处不在的影视行业内部梗,似乎都在提升观剧的门槛。可从内容上看,《片厂风云》又是大众的,每集的议题设置都围绕热点话题展开,紧跟潮流。
开头讲大陆影业需要拍一部关于“酷爱”饮料的电影,直击行业对大IP依赖的现状,把《芭比》拉出来开涮的做法令人会心一笑。
谈AI的发展,不仅展示它对影视行业的积极意义,还把负面影响一并抛了出来。普通观众也许看不懂那些专业术语,但一说AI带来的伦理问题、失业风险,那他们可瞬间就不困了。
甚至剧集还针对行业本身“开炮”。那些花费了巨额资金和心血的电影,其实在很多外人心中无足轻重。把电影行业影响力衰退的问题摆在明面上讨论,看得业内人士极为扎心。
影迷能看出嗨点,普通观众能看出趣味,这简直是一种理想中的两全其美。
如何把行业内容讲出普适性,《片厂风云》上了一堂生动的示范课。
《绝望写手4》:双女主+脱口秀+神经质
《绝望写手》第四季在今年的艾美奖上拿下了喜剧类剧集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
这部剧有多牛呢?只说一点,主演珍·斯玛特凭借这部剧已经拿了四次艾美奖了,四季四封,可以说完全是碾压级别的存在。
一句话概括这四季的故事,就是年长的脱口秀演员黛博拉·万斯(珍·斯玛特 饰)和年轻的脱口秀编剧艾娃(汉娜·爱宾德 饰)之间为了黛博拉事业回春而上演的相爱相杀。
在第四季里,两人的关系依旧起起伏伏,但每每峰回路转,总能看见她们彼此互相支撑的身影。在最后几集中,艾娃面临被开除的局面,而一贯视事业如生命的黛博拉却选择了支持艾娃,哪怕自己的事业面临终结。
对于一路追下来的观众而言,这一幕不仅好嗑,同样也令人泪目。在《绝望写手》中,女性互助从来不是一句停在剧集表面的口号,它深入剧中的人物关系,蔓延在每个关键的时刻。
通过多季系列化的方式,人物塑造丰满,观众无比熟悉黛博拉和艾娃,让她们成了观众的“电子老友”。
在我看来,这是本届艾美奖最值得国内喜剧从业者研究的一部剧。
从内容上看,这部剧对女性关系的塑造,对女性主义的理解,以及剧情编织的技巧,值得编剧反复拉片学习。
从题材上看,更是buff叠加。随着女性思潮的发展,近年来大女主剧成了国内剧集市场的热门,而脱口秀同样炙手可热,今年女脱口秀演员的表现也屡屡登上热搜。
如果国内市场推出一部类似《绝望写手》这样的作品,既是大女主,又讲脱口秀,热度一定不差。但如何保证剧集不只是停留在“话题”层面,就要花心思认真打磨了。
《小学风云4》:冷门下饭剧
《小学风云》第四季在本届艾美奖拿到了四项提名,可惜奖运不济,颗粒无收。和前面提到几部剧相比,《小学风云》偏冷门,豆瓣上四季的打分人数累计也就刚破万。
这部剧讲述了一群在费城公立校教书的“怪胎”老师们的故事,这所学校面临资金匮乏的处境,但凭借校长和老师们的热情,克服了种种困难,帮助学生成长。《小学风云》属于美式情景喜剧范畴,拿来下饭再合适不过了。
在第四季中,这群老师依旧在为教育理想而奋战。在新学年里,各种突发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要靠老师们的脑洞来解决,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发挥搞笑基因。
涉及教育的剧,最怕上价值的说教,《小学风云》系列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故事娓娓道来,人物鲜活有趣,老教师的经验丰富、新教师的理想主义,不同的教育理念在这所学校中碰撞,迸发出火花和笑料。
鲜明的人物性格,密集的笑点,都是观众打开《小学风云》的理由。可以将这部剧视为一部职业剧,看美国的老师们如何在职场上处理各类繁杂琐事。也可以将这部剧视为理解美国教育体系的钥匙,看老师们如何在校园中向孩子们传递各类观念,以及理解美国公立教育的无奈现实。
虽然国情不同,无法直接翻拍,但是这部剧对于教师团队的刻画,对于教育理念的表达,都值得国内拍摄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者用心观摩。
《某人某地3》:美版“俗女”返乡记
《某人某地》第三季在今年的艾美奖中收获了喜剧类剧集最佳男配角。
这部剧讲述了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女主萨姆(布里奇特·埃弗里特),决定回到故乡生活,在家乡的小镇上,重新建立了自己生活圈的故事。
在之前的两季中,萨姆的生活圈已经日渐稳固,身边的朋友们都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在第三季中,萨姆稳固的生活圈迎来了许多新变化。她的好朋友即将开启生活的新篇章,为此甚至要卖掉房子。而离婚之后的妹妹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生活事业都有了新的起色,唯有萨姆,独自一人,默默前行。
这部剧的看点不是故事如何丰富,也不是叙事如何精巧,而是剧中弥漫着的情绪,很多瞬间都能直戳观众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这是一部喜剧,却常常让人眼含热泪,不是那种放声大哭,而是被感染后的默默垂泪。
对于这样一部剧,它受到的评价注定是两极分化。那些看不懂的观众,在生活中是幸福的。倘若能切身体会剧中每个情节里情绪的起伏,那么大概率是在生活中碰过不少壁的“失意人”。
《某人某地》不是一部治愈的剧,也不是丧丧的剧,没有主流视野里的光鲜亮丽,有的只是被忽视的生活。普通人的起起伏伏没有那么可歌可泣,但也值得用心书写,因为那些人生里的不如意,总要找地方安放。
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上,《某人某地》非常值得学习。这部剧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角色更具真实感与感染力,让观众能够与角色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这三季在豆瓣的评分都稳定在8分以上,这就是找准垂类观众的结果,用心的制作遇见对的观众,没人会吝惜赞美。
《熊家餐馆4》:后厨焦虑大赏
《熊家餐馆》第四季在今年的艾美奖没有奖项上的收获,对于这样一部颇具实力的剧集来说稍显遗憾。
要知道,在第二季的时候,作为一部现象级的作品,它打破了艾美奖喜剧类奖项的提名纪录。
第四季延续了上一季结尾的剧情,围绕主角的去留问题展开,讲述其职业选择对餐厅运营带来的冲击,同时聚焦团队在厨艺精进、服务优化及争夺米其林星级评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为了表现厨房忙碌的日常,剧中大量运用快速剪辑的手法。无处不在的时钟特写,提醒着观众后厨的分秒必争。这些对于一路追剧的观众来说,已经成为标配。
观众看《熊家餐馆》,最初多半是被跟食物有关的题材吸引,对厨师这门职业心怀好奇。可能让人四季追下来,靠的就是剧集在内容上的魅力了,它把职业剧拍出了观众可感知的情绪共鸣。
焦虑是这部剧中几乎所有角色都拥有的情绪。
小小的餐馆汇聚了家人和员工之间的焦虑,就像一个火药桶,能炸碎一切。对失业的焦虑,对餐馆前途的焦虑,对不确定性的焦虑……观众太能理解了。以至于有人说看一集要缓好几天,此言不虚。
温情是本季故事酝酿出来的新情绪。
相比前几季中大家的暴躁,第四季中的角色们纷纷卸下心防。当沟通代替争执,真诚化解戾气,问题的解决自然顺理成章。
在婚礼上,为了安慰一个因不敢跳舞而躲到桌子底下的小姑娘,所有的人都来到桌子底下,看到这样美好而又温馨的桥段,谁能不被触动呢?
虽然拍的是后厨,但实际上故事的落点还是在写人。如何展现美食行业背后的人生百态?如何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严肃的现实,让观众在欢笑中产生共鸣与反思?《熊家餐馆》给出了颇具启发性的答案。
结语
以上的五部喜剧,虽然风格各异,却能让不同背景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对于国内的剧集创作者来说,这些作品提供了新鲜的喜剧灵感和题材启发。
国产喜剧创作目前处于数量不兴、举步维艰的阶段。但轻喜剧作为元素、风格,又被所有类型剧拥抱。同时,喜剧也是系列化创作最容易繁衍的沃土。
这五部艾美奖喜剧,不太可能照搬翻拍,但它的锋芒、智慧和先进的喜剧技巧,值得我们吸收借鉴,结合本土文化语境创新,打造出更多国产喜剧佳作。
【文/忠犬七公】
来源:影视独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