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 8.1 分爱情片神了!把约会内心戏拍成喜剧,笑到捧腹又扎心

猫眼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6:34 3

摘要:电影开头,四个男人正在讨论各种成年人能秒懂的广告词,有人倾向于“超薄型、高性能、爱之体验”,有人要“隐形无痕,极致欢愉”,还有人选择了“热带风情、青苹果或草莓味”。最后有人拍板,“还是选择普通款吧,中等尺寸,润滑且透明”。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电影了,可以这么轻松、愉悦、跳脱地去讲述——异性恋爱情。

最近院线上映了一部口碑浪漫喜剧,《关于约会的一切》,目前豆瓣评分8.1。电影内容很简单,只是在讲述一场男女约会。

除了甜蜜的细节,电影更多篇幅在刻画现代人约会时的窘迫、尴尬,以及平时拿不到台面上的诸多心思。

讲述爱情的影视作品很多,而这部电影能让人眼前一亮,或许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恰到好处的调侃,以及电影所折射的情绪,都十分当下。

要谈《关于约会的一切》,就不得不说到皮克斯的经典动画《头脑特工队》。

尽管导演保罗·杰诺维塞曾在采访中谈及,自己20年前就开始构思这个点子和剧本,但从核心的概念设计以及表现形式上看,两者确实十分相似。

电影开头,四个男人正在讨论各种成年人能秒懂的广告词,有人倾向于“超薄型、高性能、爱之体验”,有人要“隐形无痕,极致欢愉”,还有人选择了“热带风情、青苹果或草莓味”。最后有人拍板,“还是选择普通款吧,中等尺寸,润滑且透明”。

镜头一转,原来这四个男人,是电影的男主角,“他们”是正在准备约会的皮埃罗的不同想法的分身。

皮埃罗纠结要不要带安全套赴约,脑海中的四个小人又开始了小剧场:

“算了吧,第一次约会带这个不太合适”,“她又不会搜身”,“我倒希望被搜身,如果手法娴熟的话,就像爱抚一样”,“不行伙计们,这样太掉价了”,“但要是真成了却没准备,又会显得很菜鸟。难道最后就只能搂着在床上纯聊天?”,“为什么不行?”......

男人约会前心里打的小算盘,都呈现到台面上。最后,皮埃罗叹了叹气,“出发吧。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机遇”,他朝着一处亮灯的公寓走去,在楼下按了门铃。

下一个场景,四个女人在一个房间里聊天。当门铃响起,“她们”先感叹来访者的准时,随后争论起房间灯光的明暗。

有人说,“不行不行,姑娘们,太暗了”,有人附和“是啊,感觉像夜店”,有人趁机抒情“黑暗模糊了角色,混淆了身份,抹去了阴影”,随后有人提议打开大灯,但很快被否决,那太亮了,会让肤色显得很糟糕。

镜头再一切,就很好理解了,四人是这场约会的另一位参与者,女主角劳拉。她在皮埃罗到达前,还在家里焦急地调试各种家居细节,以留下尽量好的第一印象。

《头脑特工队》式的设定,在《关于约会的一切》里,都用来呈现约会中的男女那些表面平静、实则波澜壮阔的内心戏。约会里对每个细节的纠结,如沙盘般推演及运筹帷幄,推测出无数个可能性,以及对于关系进展的雀跃、紧张和期盼,都被写成台词在大银幕上呈现。

犀利诙谐的对话和节奏明快的叙事,是这部浪漫爱情喜剧的基调,给观众带来源源不断的笑点。

导演保罗·杰诺维塞的前作《完美陌生人》同样口碑不俗,甚至风格都有几分相似。电影场景几乎只在一张饭桌上展开,参与聚餐的七位男女,看似一团和气,其实各有心思。

有人出轨朋友的伴侣,有人酒驾,还有人拉拢关系霸凌他人,或是为了利益争斗不堪。一切都为了揭示人性的丑陋与龌龊。

《关于约会的一切》有着类似前作的敏锐觉察,只是它更明亮、更欢快,就像西西里岛夏天的热烈阳光和明媚色彩一样,是一部有着典型意大利风格的浪漫喜剧。它讲述爱情的愉悦、调侃现代人约会里的冲撞、约会时的不安全感和内心的细微变化。

“为什么在正式浪漫的时刻我总是走神?我盯着墙上剥落的油漆,修女们熬的汤的香气,努力回忆梵蒂冈广播电台的频率。”

电影的高潮,也是约会的高潮——两人经过你来我往的试探,终于发生了关系。但电影并不想过分表达色气的场景,随之而来的,依然是脑海中的小剧场。

皮埃罗的脑中,四个男人气喘吁吁地跑着跑步机,用来类比性爱时男性的冲刺;另一边劳拉的脑中,四位女性则小心翼翼走着平衡木,以表达性爱时女性对于自身的身体探索。

劳拉的心不在焉被皮埃罗捕捉到,“她不会在计算还需要多久时间吧”,另一边,劳拉脑海内的小人们,则对这次匆匆结束的性爱很不满,“(这么快就结束了?!)我们连假装的时间都没有!”皮埃罗脑海中的几个小人则开始互相指责,批评是谁如此意志不坚很快就缴械投降。

就像无数恋爱初期荷尔蒙水平高涨的男女一样,他们很快开始了第二次性爱。这一次两人小心翼翼地开始,随后双双达到了高潮——

用以展示高潮的画面也充满冷幽默,皇后乐队深情索爱的歌曲《Somebody to Love》响起,皮埃罗和劳拉脑海中的小人组成乐队,各自唱起激情澎湃的摇滚曲。

不过,《关于约会的一切》被不少人批评的一点,也正是在于这种轻巧和简单。电影的叙事场景太少,所有场景只有劳拉的家、皮埃罗和劳拉的脑内剧场三种,表现手法也相对单一。

从电影文本分析的角度,可挖掘的部分并不多。但它不低的口碑,可能恰恰来自这部电影对现代人进入爱情时的抽丝剥茧。现实约会中的不安、忐忑甚至失态,在电影中被喜剧化解了。

爱情在当下是稀缺而奢侈的,网络上过载的信息与感官刺激,又占据了我们的精神。与此相对,现实中的恋爱麻烦又多变,难以有动力继续。

随着传统婚姻观的瓦解,影视作品也不再吹捧爱情至上,“爱情神话”早就破灭,不再为人生的必选项,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不过,完全没有爱情存在的世界,或许又会带来新的问题。

纪实文学《不想恋爱的年轻人》,曾经对日本年轻人的恋爱观变化有过详细梳理,颇有代表性。

在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数不胜数的影视剧持续宣扬“恋爱至上”的理念,而且结局几乎都是大团圆,这也是一个偶像剧与好莱坞式爱情故事风行的年代。在泡沫破裂、经济低迷之后,日本逐渐走向低欲望社会,影视剧里渐渐多了自我、独处、不婚不恋的角色。

此后十几年,互联网与社交网络崛起,媒介形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当然不止日本,全球都已经演进为“超信息化社会”,即时通讯、约会软件的盛行和大量随时连通的陌生人,让恋爱过程里的神秘感渐渐消失。通讯的方便,让开展一段情感关系变得容易。如今,轻松便捷随时可感知的联系方式,反倒让人轻视了相伴的可贵,也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

在这样一个获取任何信息都轻而易举的互联网社会,我们早早看遍爱情的各种可能。对于爱情,人们少了想象和期盼,多了冷静和审视,对于躬身入局、投入自我去感受恋爱的酸楚和痛苦,自然敬而远之。

在人人都越发厌恶风险的当下,浪漫情绪的出口转向虚拟世界。欲望、快乐与恋爱的替代品,在互联网上应有尽有。但是,人类的情感需求,真的能依靠幻想与虚拟恋爱完全得到满足吗?

《不想恋爱的年轻人》采访了专注于青年独立与自我发展的人类学教授高坂康雅,他给出了旗帜鲜明的“不”。

“恋爱是一对活生生的男女将真心相互碰撞,如网球对打般相互给予能量,从而获得成长与满足”,而空想与虚拟世界,终归“只是单方的兴趣范围,无法吸收对方的能量,更近似于自顾自地‘打壁球’”。

当然,并非所有恋爱都能像一场完美的比赛那样势均力敌,假如天平失衡,恋爱便成了单方面的能量给予,时间一久当然很难支撑。

总有一种说法,恋爱中最快乐的时刻就在于暧昧和试探阶段,互相感知对方击球传球的力道,琢磨对方的打球风格,感官敏锐、患得患失,心情也像在坐过山车。

《关于约会的一切》捕捉的这些暧昧时刻,尤其让人会心一笑。比如皮埃罗的内心独白,“当心点伙计们,她是那种‘木质调、烟草味、带点香草气息’的类型”;劳拉则从只言片语中,探知出皮埃罗有孩子但已经是离婚状态,内心大大松了一口气。

电影结尾,暗示了两人继续某种长期关系的可能。将故事收束在可进可退的感情阶段,也不失为一种“见好就收”的叙事策略,后面那些平淡甚至残酷的阶段,就不在讨论范畴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关于约会的一切》无意深入探讨,但这部作品还是轻轻呈现了一个当下难以回避的话题:追求平等的女性,在男女关系中如何自处?

电影的许多情节和笑点,正是围绕着这个议题设立。

电影开始,劳拉的四个内心小人为了见皮埃罗时穿什么衣服而争斗,“这身迷你裙配短靴的打扮有点暧昧,凭什么总要我们哄他开心?”,立即有人跟上吐槽,“雌性动物会做各种荒唐事吸引雄性”。最后,“她们”决定穿上一件切·格瓦拉的T恤,这“虽然普通又俗气,但好歹有点革命精神”。

这样的对话,反映了很多都市女性的困境。在此之前,所有的恋爱模版,尤其是社会伦理中关于性的范式,大多由男性主导,而这与当下的女性欲望、诉求,都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观点如“女性应该享有自由的性和爱,且不应因此被鞭笞”,对以前的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女性不是妻子和家庭的附庸,可以自由恋爱并随时抽身,是具有颠覆性的观点。光是女性可以掌握自己的身体,就足以让一些人焦虑。

但此后,也有人敏锐地意识到,女性看似掌握了身体和权力,又可能落入另一个名为“选择”的陷阱,毕竟在女性整体而言仍然被物化的社会里,单方面的“性自由”并不完善。

在电影里,光是在吃饭时是否要体贴,是否要主动给皮埃罗倒酒,劳拉内心里的四个小人就斗争了许久。

有人旗帜鲜明地反对,“还主动倒酒,要不要顺便帮他把拖鞋也穿上?”,“我们当初何必研读卡拉·隆兹(Carla Lonzi,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与女性主义者)的女性主义著作?就为了向他挥舞‘未来有人做饭’的空头支票?”;也有人认为这无关紧要,“他是客人,卡拉·隆兹可不会把酒瓶砸向他”。但总之,“女性主义还是礼仪?角色反转还是礼貌待客?”,终归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甚至对于让皮埃罗到家里一起吃晚饭的决定,劳拉的内心也难以意见统一。有人认为这是互相了解的最好方式,也有人十分抵触,“我们确实不能轻信陌生人。他们占据空间、侵犯界限、索取权利”,“最终你自己反倒成了那个外人,为何一切总在重演?”。

如今,越来越多女性逃离了上一辈只能囿于厨房和婴儿室的生活,她们拥有了自己的房间,以及独立的生活。

劳拉的房间也是这样,充满了生活气息以及有她个人特色的家居细节。只有她一人的家,劳拉会像城堡的主人一样,无拘无束。假如有陌生人走入,确实会让人心里打鼓。

异性恋女性拥有了自己的房间,并不等于完全拒绝男性。只是她们拥有了进退自如的空间,可以更有余裕地,寻找自己想要的恋爱关系,无论是深入的还是短期的关系。当然,也完全存在这样的选择:在自己的房间里,女性并不需要另一半。

当现代女性获得比以往更多的权利时,以怎样的姿态进入亲密关系,又如何去探索爱、性以及两性之间的权力平衡,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议题。

记者特蕾西(Tracy Clark-Flory)写过一本回忆录《想要我》(Want Me: A Sex Writer's Journey into the Heart of Desire),书写自己经历的亲密体验,比如中学时期的恋情、成年后的约会。即使她已经颇有性别意识,但落入每一个具体选择,要去打破无处不在的不平等和文化偏见,依然非常困难。

特蕾西没能找到标准答案,她在书中写道:

“女性们千姿百态。我们彼此各不相同。有些人通过同居的恋爱关系增加对他人与自己的了解;有些人则在酒吧的尽头和帅哥调情作乐,愉悦身心。有些人想要结婚;有些人则不想。有些人是异性恋;有些人则不是。有些人想要孩子;有些人则不愿意。即使追求同一个目标,我们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去实现它。”

重点或许不只是性自由,也不是恋爱本身,而是女性是否能拥有多样化的性与爱的选择权。

如热门书籍《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所总结,承认女性拥有独立于他人、尤其是独立于丈夫和子女的自由,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变化。

来源:看理想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