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信对不少人而言,周星驰、徐峥等导演的电影简直都是陪着人长大的童年或青年回忆,靠着一部部引人发笑又让人深思的经典喜剧片,他们也成了当之无愧的“喜剧之王”。
[微风]相信对不少人而言,周星驰、徐峥等导演的电影简直都是陪着人长大的童年或青年回忆,靠着一部部引人发笑又让人深思的经典喜剧片,他们也成了当之无愧的“喜剧之王”。
但是现在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却慢慢消失在了大众视野中,从“陪伴长大”的回忆变成了真正的“回忆”,电影口碑的下跌、票房的惨淡似乎都在说明,属于他们的那个喜剧时代已经成了过去式。
这些喜剧之王的作品为何不再卖座?难道现在的观众不喜欢喜剧了吗?
本文所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及文内
曾几何时周星驰的名字,就是“好笑”的优秀喜剧代名词,他把小人物的辛酸揉碎,用一种近乎癫狂的方式撒向银幕,你明明看的是荒诞的笑话,眼角却莫名其妙地湿润,仿佛从中看到的是心酸。
而徐峥则把镜头对准了当代国人的焦虑,用窘迫和狼狈精准地戳中人心里的痛点,一个嬉笑怒骂,一个囧态百出,这两位用各自的方式“统治”了观众的笑声,也成了不少人心中的“喜剧之王”。
然而封神之路从来没有坦途,他们的起点都卑微得像电影里的龙套。
周星驰简直就是尹天仇本人,在剧组跑腿时,他对一个表情、一句台词的较真在别人看来近乎神经质,幸好有人看懂了这份偏执,前辈万梓良觉得这小子有意思,公司老板李修贤顶着压力让他演了主角。
这之后一部《雷霆先锋》直接把他从无人问津的“星仔”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星爷”,九十年代的《赌圣》一出,香港电影圈彻底被他搅了个天翻地覆,那种前所未见的喜剧风格,让成龙、周润发都得正视这个年轻人的存在。
可他偏不满足,他开始往喜剧里掺玻璃渣,《国产凌凌漆》的玫瑰与枪,《大话西游》的转身与永别,都成了影迷心中反复咀嚼的经典,后来他干脆自己当导演,但拍完《长江七号》后,就再也没出现在镜头前,一个时代仿佛就此定格。
徐峥的崛起同样充满戏剧性,一部《春光灿烂猪八戒》让他摸到了喜剧的门道,但真正把他推向王座的,是那部《人在囧途》,这部电影的成功点燃了徐峥心里的一团火,他决定自己干。
2012年他抵押上全部身家拍《泰囧》,最初的目标仅仅是“别亏本”,可谁也没想到,这部小成本喜剧,竟像一头失控的猛兽,横冲直撞,把他直接抬进了“百亿导演俱乐部”。
那一年所有人都觉得,周星驰的接力棒,终于有人能稳稳接住了,可电影圈的风说变就变,曾经无往不利的法宝可能突然就不灵了。
周星驰退居幕后似乎也一同带走了他的魔力,《西游降魔篇》和《美人鱼》虽有回响但已不复当年勇,他铆足了劲想用一部《新喜剧之王》证明自己,却迎头撞上了市场的冰墙,票房惨淡,口碑更是被“卖情怀”三个字钉死。
去年他放下身段拍短剧,热搜上了不少可端出来的作品味道还是不对,观众的差评像潮水一样涌来,而相似的困境也发生在了徐峥身上。
在喜剧的巅峰,他出人意料地拍了部悬疑片竟也大获成功,《我不是药神》更是让他口碑封神,证明了他不止会搞笑,还会讨论更冰冷严肃的话题。
但好景不长,当他重回“囧系列”拍出《囧妈》时,观众的反应却冷淡了许多,除了那部《药神》,他后来的作品总被观众挑剔地审视,似乎再也摸不准时代的笑点,那个曾经最懂中国观众的“百亿导演”也迷失在了创作的浓雾里。
就在二人略显疲态时,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悄然回到了“战场”:陈佩斯。
说他熟悉是因为春晚舞台上那个吃面条的光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说他陌生则是因为在电影圈他已经消失了太久太久,如今他带着一部叫《戏台》的电影回来了。
电影还没正式上映,光是点映和预测就指向了三亿票房,观众的热情一半是给这位老艺术家的情分,另一半则是被电影本身所折服。
故事很简单:一个外行非要跑来对一群内行指手画脚,这个设定精准地刺向了某些现实,懂的人自然能品出其中五味杂陈的讽刺,甚至能联想到陈佩斯自己当年的某些遭遇。
更难得的是,电影里所有演员,包括陈佩斯自己演技都稳如泰山,那种刻在骨子里的讽刺喜剧功力让许多人惊呼姜还是老的辣。
甚至只是这一部剧下来就有评论说,单论“讽刺”这个赛道陈佩斯这位“新导演”比那两位“老炮儿”玩得更通透。
周星驰的悲喜交加,徐峥的现实窘迫,陈佩斯的辛辣讽刺,他们走的路截然不同,却都指向了同一个内核:好的喜剧从来不只是让你笑完就忘的段子,它背后一定藏着对人、对世事的洞察与思考。
观众的口味在变,市场的风向在变,喜剧的边界也在一次次的探索与碰壁中被重新定义,曾经的人或许会老去,但总有新人会扛起大旗,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继续逗我们发笑。
来源:墨迷聊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