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么多年了,陈佩斯终于又站上大银幕,带着那部他演了十年的《戏台》,来了。点映拉了好几个月,最终预测票房出来了:3.65亿。
这么多年了,陈佩斯终于又站上大银幕,带着那部他演了十年的《戏台》,来了。点映拉了好几个月,最终预测票房出来了:3.65亿。
爆了吗?不算。但真不差。
问题来了,这样一部豆瓣9.0分、戏台演了300多场爆满的口碑之作,怎么就没“爆”?观众到底在笑什么,或者说,没笑起来的,又在遗憾什么?
但说实话,这票房结果,挺配这部戏的。因为——《戏台》压根儿就不是奔着爆款去的,而是奔着“传下去”去的。
“喜”,但不闹——陈佩斯的喜剧,从不浮夸
你要笑,他不逗你笑。你不想笑了,他却让你憋不住了。
陈佩斯的喜剧,从来都是高级货,讲究“错位”里的荒诞感,《戏台》更是把这种错位拉到了极致。
讲的是民国乱世里,城外炮声隆隆,城内小戏台上却开锣唱戏,还得唱得“大帅”满意。可这大帅不是懂戏的人,是个听不懂却非要指挥唱戏的军阀。
为了保命,唱戏的得改词、换人、变剧情,结果最后一帮不懂戏的,把一台霸王别姬,唱成了翻版“刘邦上吊”。
你说荒不荒诞?你笑不笑得出来?
可这笑,不是靠表情包,不是靠抖包袱,是靠结构。
比如,黄渤饰演的大嗓儿,是个送包子的票友,一不小心被大帅点名成了“角儿”;而真正的角儿金啸天,则成了没人搭理的废人。
真假霸王在台上同框,那叫一个出戏又入戏,观众台下笑出眼泪,后台的人撞墙撞出血。
这种“笑”,不戳你胳肢窝,全靠戏里那股荒诞劲,把你逗得心服口服。
这就是陈佩斯——喜剧不低头,宁愿你不笑,也绝不硬来。
“悲”,藏在热闹背后,是陈佩斯的骨头
你别看笑成那样,可看完很多人心里是一阵酸。
喜剧的壳,包的是悲剧的芯。
最典型的,是陈佩斯演的班主侯喜亭。外表圆滑,嘴上油腻,动不动低声下气、鞠躬哈腰,手里总提着一个小茶壶。
可你真以为他是个混子?其实最懂戏、最爱戏的,就是他。
他跪,不是怕死,是知道保住这台戏,戏班才能活下去。
这是“跪着唱戏”的人,也是“撑起舞台”的人。
最后那段,他站在幕后,看着乱唱的《霸王别姬》,脸上一笑一哭。观众笑得前仰后合,他一个人,撞柱子撞得头破血流。
还有凤小桐的投河,金啸天的怒火,台上戏唱得乱七八糟,台下人却叫好如雷。
戏班的坚持,是给谁看的?这个问题,不只电影在问,陈佩斯自己也在问。
“干净”,是这部电影最不时髦的美德
你可以说《戏台》老派,但你不能说它“脏”或“俗”。
陈佩斯拍戏,就是要干干净净地逗你笑,干干净净地把话说清楚,干干净净地走下舞台。
没有段子,没有网络梗,没有强行煽情,更没有“喜头悲尾”。哪怕最后凤小桐跳了河,镜头一转,还要给你来个包袱,怕你太沉重。
这不是讨好,而是一种坚持。
你在电影院看见的,不只是个老戏骨在演戏,你看到的是一个人,71岁了,还在守着一条几乎没人走的路,还在相信观众会懂。
但观众真的还懂吗?
观众在换,时代在变,可他没变
当年陈佩斯的《吃面》,是全民笑点。
今天呢?短视频爆款、网络段子满天飞,谁还认真看结构?谁还听你“戏比天大”?
观众要的是“快”、“爽”、“梗多”,要的是几分钟一个高潮,最好还有明星脸和热搜点。
陈佩斯的这套,确实不合时宜了。
可那又怎样?他还是那句话:
“如果我让观众冷场了,那是我没本事,我回去练去。”
他不骂观众不懂,不骂时代俗气,他只怪自己练得还不够。
这,是大师气度,也是喜剧人的骨头。
所以,《戏台》的3.65亿,刚刚好
这部戏,陈佩斯等了32年,哪怕没有爆,也值了。
3.65亿票房不多,可它赚的是戏迷的心,是愿意静下来看一出好戏的人的心。
它是“老派喜剧”给新世界的最后一次自证。
而陈佩斯,也终于完成了他的回归——不是回到票房第一线,而是回到他心里的“戏台”。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但有些人,会站在台上,不紧不慢地唱一句:“戏还没完。”
而我们这些观众,也许该学着,重新鼓掌。因为像陈佩斯这样的喜剧人,他值得。
来源:天天娱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