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戏台》,喜剧旧神归来

猫眼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7-16 09:57 1

摘要:陈佩斯可能确实离开电影行当太久太久了,《戏台》的表达方式,还维持着一份老派,整体视听语言比较粗糙,特效受限于成本,更是“没眼看”。成品不够“电影”,更像话剧舞台的平移。

戏台

The Stage

导演: 陈佩斯
编剧: 陈佩斯
主演: 陈佩斯 / 黄渤 / 姜武 / 尹正 / 杨皓宇 / 余少群 / 陈大愚 / 徐卓儿 / 尹铸胜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中国香港
片长: 117分钟

陈佩斯可能确实离开电影行当太久太久了,《戏台》的表达方式,还维持着一份老派,整体视听语言比较粗糙,特效受限于成本,更是“没眼看”。成品不够“电影”,更像话剧舞台的平移。

但那又如何?

电影有一个线下演出了十年,公演一票难求,被不断打磨完善的剧本;有一群跟角色极其适合、对路,演技精湛的演员;更有陈佩斯本人经历在故事中的高度投射。这一切,让技术的瑕疵不再重要,所有的毛病在优秀的故事和人物面前,都成了细枝末节,故事决胜一切。

我承认,进入电影“戏台”的故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适应期。这完全不是电影的手法,观感上更像舞台大幕徐徐拉开,一方天地,各色人物出将入相,粉墨登场。

表演也是舞台剧式的,语调高八度,抑扬顿挫,掷地铿锵。连珠炮般的台词,既交待背景,又塑造人物,信息量大,又密又快,这边词儿一出,那边立马接上,几乎不留气口。在电影院的杜比音效加持下,只让人觉得吵闹。人物不像是真实的,更像是“戏里面”的,一下把观众从沉浸感中拽出来。

但架不住文本确实好,我很久没在电影演职表上看到“文学编辑”和“文学顾问”了。故事层层递进,矛盾点点铺设。越往后,适应了电影的节奏,渐入佳境。人物交织,互相刺激,矛盾汇聚,包袱三翻四抖,角色越发鲜活,剧情越发有趣,整个故事竟像一部精密机器,无需调校,就自发转动起来了。开始我还觉得电影不怎么好笑,但后来没怎么见“段子”,影院里反而笑声不断了。我隐约看到了几十年前,春晚舞台那个“小品之王”的影子,他回来了。

电影的选角也值得称到,完全做到了“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每个演员都恰如其分的合适。没有带资的小花和流量,也不强捧亲儿子。因为是群戏,没有哪个角色一枝独秀,大家都精彩。

黄渤的好戏不用多言,他的喜感和分寸感,有效地扣住了“大嗓”这个主角,少一分则显木讷,多一分则显油滑,黄渤演的刚刚好。这个角色在电影中,类似京剧的“丑角”,主要负责引发笑点,但人物本身单薄,缺乏背景和思想,其实非常难演。黄渤演出了人物的存在感,有一份额外的生动,这就很难得。

与“大嗓”交互最多的,是姜武演的“洪大帅”,全剧最丰满的角色。这个人物看上去就像照着姜武捏的。国内现役演员中,我找不到还有哪个演员比姜武更适合了(过去可能还有李琦)。洪大帅这个角色非常重要也非常精彩,他集合了孩童的纯真和暴君的凶残,既抽象又具体,把权力对人性的异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电影几乎没讲大帅身世,但只言片语间,你似乎可以看到,这原是一个质朴憨厚、重情重义的农人子弟。

大嗓和大帅,两人以喜感十足的唐山话为牵引,用身份误会和反差,制造戏剧冲突和笑点,也构建了电影的主脉络。他们是一体两面,互为孪生。既是老乡,底色也相近,特别投脾气。但际遇的差异,造就了完全不同的性格与人生。大帅本应是另一个大嗓,嘻嘻哈哈,没心没肺。而在权力的刺激下,老实人大嗓,也可能成为残暴野蛮的大帅。

大嗓阴差阳错,要在舞台上替代金老板演西楚霸王,于是“戏中戏”里,他又和“武净”金啸天互为镜像,同样出了不少笑料。金啸天是名角儿,台上“霸王”附体,生活却失魂落魄、一塌糊涂。他是整部电影的根源性危机,因为他,一切全乱了套。尹正在电影里是“喜剧正演”,没有任何戏谑和搞笑。喜剧是反差和剧情产生的,这就很高级。而整部戏魂不守舍的金啸天,一旦登台,便是霸王再世。所有人都迫于大帅淫威要改戏,只有他悍不畏死,撑起了伶人的骨气和艺术的尊严,也成为了电影的升华。

余少群的凤小桐和金啸天又是一对,他们是戏台的搭档,楚霸王和虞姬,又是一起长大、不分彼此的师兄弟。凤老板对金老板,更隐隐有一层暧昧在,可对比电影《霸王别姬》的段小楼和程蝶衣。余少群当年演青年梅兰芳横空出世,是电影《梅兰芳》最华彩的段落。他无论扮相、唱腔,细节的拿捏,都令人惊艳,自然也是凤小桐的不二之选。最后真霸王开腔时,他眼神一亮的突变,有再重的妆造也遮不住的戏剧的光芒。

陈佩斯的京剧班主侯喜亭,是所有事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整部电影的串线人物。很遗憾这个角色没能找到当年那个混不吝、坏坏的“二子”的影子,而更像上岁数后,老成持重的陈强。有些事情,错过就再回不来了,就像周星驰再不主演自己的电影,陈佩斯也不再是那个笑笑闹闹、麻烦不断的小伙子了。

唯一的女性角色思玥注定要接受争议。两次“摇床”和“吊嗓”自然是“俗”的。更严重的是老艺术家碰到了新问题,这个角色拍得并不负面,甚至有几分痴情,但注定要被打上“直男”、“凝视”、“登味”标签,这是十年前无法预见的。虽然剧情是私生饭硬上了大明星,现实中也多的是groupie,更与当下某网络热点阴差阳错对照起来,但被扯入这浑水一样的话题,如同粪坑激泳,在只有立场没有道理的争论里,在“那能一样吗”的语境中,不可能会有中和、理解与宽宥,默默受着便是。

喜剧之外,主题讲的还是艺术家的无奈与心酸。电影沉重一笔,是京剧和伶人被作践被侮辱,他们空有舞台的霸气和讲究,却被地头蛇、被军阀,被一切有势力的人践踏。权力肆意干预甚至凌辱艺术,如同一场公开的性侵。如果只是这样一个主题的批判,倒也谈不上多新鲜、深刻,但结合陈佩斯本人的经历,却又正好与整个主题产生共振,更多了一层直白的现实主义。

曾经的国民级喜剧小品演员,突然某天就从大众视野里消失了。不管是否存在“封杀”,一个广受欢迎的演员,事业却在黄金期猛烈转向,个中委屈和不甘,恐怕难为外人道。陈佩斯在自己60岁时推出话剧《戏台》,面对军阀的怒吼,未必没有自己的影子。多少台词,亦真亦假,脱口而出,是否有为自己声张的意味?

老班主在电影里,喃喃自语,“还是不改的好”。他看着金啸天无所畏惧,在舞台上霸气十足,枪林弹雨也视若无睹,戏照旧演,观众也还在坚持。那一刻,“戏大过天”被具象化了。侯喜亭热泪盈眶,像表演,又像真情流露。他看到的是一方戏台,或许也是曾经意气风发、不肯妥协的自己。

我想起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新神崛起,旧神们是否还能找回曾经的信徒与威力?陈佩斯在70岁时,用电影重书自己60岁时的话剧,年轻人对他的名字已经陌生,他是否可以用电影,重新打动观众,找回他们的喜爱?在《戏台》里,我看到了情感,看到了力量,看到了技巧,看到了幽默,也看到了古稀老人追随潮流的吃力和困惑。一切赞美和批评,都必会出现,这是电影的戏台,也是人生的戏台,而旧神不死,旧神必将归来,我也看到了那个陈佩斯,影影绰绰,又无比真实。

E

这是“吃电影”2025年第30篇观后感

生活只是听和声音

来源:吉棠说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