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个很闹腾的爱情喜剧片,讲一个脱衣舞娘阿诺拉嫁给了俄罗斯富二代,还以为麻雀变凤凰,谁知麻烦很快找上了门。
前阵子我文章下有个高赞评论,说男性在舆论场上很吃亏,今天要聊的内容正好与此有关。
我们知道影视剧经常引发性别讨论,最近的焦点之一是这部拿了戛纳金棕榈的《阿诺拉》。
这是个很闹腾的爱情喜剧片,讲一个脱衣舞娘阿诺拉嫁给了俄罗斯富二代,还以为麻雀变凤凰,谁知麻烦很快找上了门。
电影气氛十分无厘头,放影院里绝对笑声四起,但我看的时候心惊胆战,心想这是来简中互联网放火的吧。
看完一刷评论,果然骂声四处开花,能想到和没想到的每个“厌女”角度,都被网友三百六十度骂过了。
抛开价值观可不可取,只看情节本身,他们所说的倒也并无虚言。
阿诺拉拜金虚荣爱做白日梦,闪婚嫁给富二代后天天小鸟依人,阔太太梦碎歇斯底里大发疯,最后回到现实被底层混混男“拯救”,这样的角色塑造确实踩中女权雷点。
此外,年轻女性间赤裸裸的雌竞,嫉妒挖苦明讽暗嘲,婆媳的利益博弈,大量男性福利式的私密画面,让一部分女性光大火也可以预料。
不过这么一说,问题也来了,假如你真戴上性别主义的有色眼镜去审视,这个电影里的厌男元素其实也不遑多让。
俄罗斯富二代游手好闲,纨绔奢靡,前脚山盟海誓求婚登记过夫妻生活,后脚父母一来秒变脸二话不说解除婚约,不是戏子却演绎了无义的至高境界,完全找不出男性好品质。
一众男配的小丑含量极高,明明是道上混的狠人,牛逼轰轰却经常无能狂怒,被个小姑娘弄得焦头烂额,狼狈得跟什么似的。
俄罗斯大佬亲自驾临,竟然疑似妻管严,谈判都是老婆出面,他只敢在旁偷笑几声,简直是拿战斗民族演春晚小品。
而所有人中,最当仁不让的厌男活靶子则是那光头男,情绪最稳定,最同情和照顾阿诺拉,哪怕被她从头到尾百般蔑视侮辱,也始终好声好气关怀备至,活脱脱一个大暖男。
直到影片最后,这两位还上演了酷似“接盘侠温暖风尘女”的情节,放在任何男性社群,此人的行径都会被扣上舔狗龟男驯化男人等帽子,沦为鄙视链底层。
按说这样的男性群像,绝对比《芭比》、《好东西》等片恶劣多了,应该足以让大批男观众一点就炸,但你上网找找骂这片厌男的评论,几乎为零。
你或许要说,因为这是个爱情电影,女性受众多,男性不爱看。但这不对。
片中夜店艳女如云,表演妖娆诱人,男女主各种无遮互动,以至于许多评论说前半部几乎就是个大簧片。
多年前我帮一个资源团队做运营,每逢出了那方面噱头的新片,私信那个求资源哗哗的刷屏,几乎都是男性。
所以你说《阿诺拉》吸引不了直男,没有男观众看,未免也太小看男性小头控制大头的能力。
导演肖恩·贝克拍过《弗罗里达乐园》,我相信他没有故意要侮辱哪个性别的意思,只是尽量把每个角色都弄得粗俗不堪、聒噪滑稽,从而激化喜剧效果。
造成的一个结果是,片中“厌男”和“厌女”的含量不相伯仲,至少很难量化地进行比较。
市面上被扯上性别议题的电影,要么女人齐批厌女,要么被男人齐骂厌男,而《阿诺拉》却成为极其少见的一碗水端平的测试品。
测试的结果也不出意料,在性别议题方面,男性就是比女性迟钝太多了。
一部分女性看电影,是时刻把每个细枝末节都跟一套标准作对比,稍有出格就罪名成立,上网声讨立马点燃情绪。
而男性更关注现实得失,对文艺作品“宽容”得多,往往是粗枝大叶就看过去了,很少会大张旗鼓公开谴责。
所以说回文章开头,男性在两性议题上更沉默,这观察是对的。但是不是因此更吃亏呢?其实不好说。
虽然在舆论场上失去了一些话语权,至少看电影的过程更放松纯粹,不必像个审查员一样时时刻刻关注着冒犯。
失去一些,收获一些,两者孰轻孰重呢?
或许,这个问题就像《阿诺拉》更厌男还是厌女一点,也是比不出来的。
来源:特爱荧屏故事迷